8 中正民乐会的锣鼓响了 孙清水

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中正民乐会的锣打响了 
       孙清水 (1937 - 24/12/2022)

   美丽的中正湖不知孕育了多少才华横溢,英姿飒爽的中正人。

         中正中学民间音乐研究会成立于1959年,被令解散于1966年,前后7年,在这7年间,民乐会经由初创到茁壮成长。中正民乐会是当时著名的学生乐团,拥有新加坡早期一支优秀的民乐队。

         学校鼓励我们要发挥所长,自力更生自强不息,在这种办教育理念的氛围中,中正的学生团体:戏剧会、美术会、科学会、民乐会等,展开的各种活动,如戏剧、舞蹈、诗歌文学、田径、篮球等等,都百花齐放,百家争鸣,好不热闹。我们生长在这种激情之中畅游的年代,有时代的烙印。

         记得在我中二那年(1957年),中正戏剧会公演“牛郎织女”,我与林哲源有幸躬逢其盛,哲源拉二胡我吹笛子,为演出配乐。两个音乐自学者能参与这场盛大的演出,感到十分荣幸。演出成功后,得到同学们的表扬,很受用。它影响了我和哲源今后的音乐旅程。

         过后,哲源介绍我参加了光洋校友会民乐队,而刘晨钟同学推荐我去爱同校友会民乐队吹笛子。我们三人经常在一起,讨论音乐,久而久之,我们得了一个共识:在中正成立一支属于我们自己的民乐队。

         民乐是一种小众艺术,在当年在新加坡,精于民乐的人很少。在学校更少,不但缺乏师资,更缺乏乐谱。我们要搞一支乐团,真的,我们什么都没有。但有的仅仅是一股热忱和无私无畏的精神。成立民乐队是我们梦寐以求的事。为了追求理想,我们首先发掘了一批志同道合的同学,他们是:王傌忠、李天成(已故)、张楚南(已故)、薛福顺、蒋水成、叶瑞平等等。这些同学都很棒,不仅有音乐天赋,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们有勇于承担责任的精神。

         条件成熟了,我去找林祺源副校长道明原委,得到了他支持。林副校长带我去见刘豫吉校长,刘校长立即拍板通过,不但拨蒙古包给我们当会所,还给了600元让我们整治购买乐器。

         1959—1960年的某一天(忘了确实的日期),中正民乐会的锣打响了,我们从起点开跑了。我们不是专科生,也不是本科生,只是一群有着理想的音乐热爱者。但奇怪得很,不说你不知,在民乐会成立的一年左右,我们就举办了一次大规模的音乐会。在光华学校上演的音乐会节目里有民乐演奏、大合唱、女声小组、男女独唱、笛子独奏、笛子合奏等等。场面热烈,掌声不断,师生赞叹。那是第一次公演,再接再厉,1962年我们在维多利亚音乐厅举办了另一次大型音乐会。

         主办音乐会听起来轻松,办起来却非常繁琐,不仅费时费力,而且很考智慧与耐力。我可以告诉大家,那时候我们真的什么也没有,经验、财力都没有,都要同学们想办法解决。比如在光华学校的第一次公开演出,临时才发现舞台没有布幕,幸好校董康振福先生大手一挥,立刻捐送。

         之后的演出经费都通过招广告、售票等途径获得。当时我们并不觉得特别困难,因为我们年轻,浑身是胆。本持着逢山开路,逢水搭桥的精神,豪情万丈。

         毕业之后,经过历练的同学们分别加入各文化艺术团体,发挥所长。我首先加入名乐团陶融儒乐社的民乐队,而后受邀到康乐研究会当乐队指挥。1963年我上大学,我立即组织了南大合唱团、民乐队,参加康乐研究会联合众校友会,为南洋大学筹款的音乐晚会。当时,莫泽熙先生是民乐队指挥,我则指挥合唱团。

         林哲源同学,他音乐天分极高,多才多艺,又诲人不倦,他曾是多个乐团的指挥,可惜英年早逝;王傌忠同学对音乐契而不舍,指挥过不少乐团、合唱团。2016年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的音乐晚会上,他高举指挥棒,带领老同学老朋友高唱抗战歌曲,老当益壮,令人钦佩。

         郑朝吉、林亚历是后期民乐会突起的新秀,到今天仍然在乐坛上发光发亮,给我们民乐会带来很高的荣誉。民乐会同学的优越表现,是我们中正中学对社会无私奉献的成果,值得大力书写传颂。

———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