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2 我去了实验剧场 李国民



我去了实验剧场      李国民

 

编者按:李国民1965年进中正,当年年初加入少年合唱团,属低音部,年中加入华乐队,学习二胡演奏,参加了1965年为礼堂筹款的文艺晚会演出。1967年提早毕业,当过幼儿园老师,派过报,1972年进私立英校,同时加入实验剧场,向吴丽娟老师学习舞蹈。

他后来到美国深造,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,美国总统奖获得者,IEEE FellowASME FellowIEEE/ASME Transactions on MechatronicsTMech)主编 (2008-2013)。现在是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任终身教授、中组部千人计划专家、华中科技大学教授,973项目首席科学家。 

        我在实验剧场虽不到两年的时间,但多姿多彩的生活令我毕生难忘。在此后的人生岁月中,我的眼前总是不时浮现出当时的场景:齐脖跟的白色舞蹈服,红色腰带,灯笼裤和舞蹈鞋,把杆前拉三膀,打着节拍排练。质朴的脸庞,爽朗的笑颜,那样的画面总是栩栩如生,逼真到如同我能够随手触及那段岁月。

        那是19721973年期间,当时我在Seventh-Day Adventist School(私立英校)念初中三、四年级,同时也在实践艺术学院(原新加坡艺术表演学院)师从吴丽娟老师学习芭蕾。由于上私立英校和学芭蕾都没有得到家里经济上的支持,我只能通过清晨派报和课余时间当家教来赚取所需的学杂费,在这样的经济背景下,我加入了实验剧场

        当时我们前舞蹈团的几个人先被安排到实验剧场观摩,数周后加入,结束了我们常常找不到固定排练场所的苦恼。更重要的是,加入这个大家庭,使我不仅能够和自己年龄相仿的朋友分享舞蹈艺术的乐趣,也能有机会把自己热爱的舞蹈呈现给观众,是一件十分令我激动的事情。

当时,我除了教舞蹈基本功外,还参与了发声训练、话剧和舞台妆等的学习。这段忙碌但充实的生活无形中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在发声学习的过程中,我第一次意识到自己带有浓厚的潮州口音,发音不标准,这让我逐步学会站到观众的角度去自我审视;在学习各式各样的舞台妆的过程中,我好奇地注意到了舞台灯光对演员脸部的影响,与后来我接触到的机场厨房灯光设计的工程问题有异曲同工之妙。还记得,有一回我参与学习话剧创作,内容为有关街边小贩的场景,这是一个自由发挥的创作练习,我扮演的角色是一个逛街购物的人:我开始模仿了斤斤计较的个性,紧接着又变成了一个打抱不平的群众。当时的评语是我们演得还可以,就是人物形象斤斤计较打抱不平有所矛盾,不符合逻辑。从中,我逐渐形成了构思逻辑的剧作思维。往后的岁月里我离开舞蹈,转回到学业上,实验剧场学到的基本功却让我在解决工程难题时不时地思维别致,终身受益。

        很快,我们收到了排练苦难的航程邦咯渔歌的通知,这是一次非常难得的机会,我们每个人都兴奋不已。除了参与苦难的航程中的群众演员和舞蹈工作,我的任务是编创邦咯渔歌中的情节舞风暴。由于这是一个极为难得的自编、自导、自演的机会,我自然毫不吝惜我的个人时间,在前辈的帮助下顺利地完成了任务。我至今还清楚得记得,表演当天马来西亚邦咯岛码头真正的渔民都过来观演,每每想起他们鼓掌的画面,我至今依然感动不已。不过,在这期间也留下了两个难忘的缺憾:为了让我们亲身经历体验渔民的生活,剧场组团自费到邦咯。作为风暴的编导,当时我非常想参加,但限于经济条件,我思虑再三,最终还是没有成行。记得当时总导演把我痛批一番,我心中五味杂陈,却也没有反驳。现在想来,个中酸楚,依然清晰。还有一次,很多成员都在看剧照、登记买照片。当时我的个人收入除了交私立英校和学芭蕾学费,剩余的钱大部分用来买舞蹈鞋和丝袜,从不敢奢侈得想买照片。所以直到现在,我手上没有任何一张自己身着表演服的纪念照片,很是遗憾。还好,那段岁月如此深刻,虽然没有照片,却永远地印刻在我的记忆中了。

      “实验剧场的时光恍然已经过去四十五年,时至今日,数位朋友已经离世:舞蹈前辈至昌、一起在邦咯渔歌中共舞的慕法和长辈般的贵成、还有我童年玩伴的哥哥文崇,但他们的欢笑却恍若昨日。

        在实验剧场虽然只经历过一个大型演出,但那里的课程、学习环境、编导排舞的训练等却培养了我的文学艺术,教会我深入角色、为观众表演的专业精神。

        虽然这段经历只有不到两年的时间,却有着星星之火的力量。我学会了愿为自已的追求吃苦坚持、学会了珍惜有限的时间、学会了在经济困难中专注学习。

        实验剧场这期间,舞蹈表演艺术是我当时人生中的一半,另一半则是深受《居里夫人传》的影响。这也是我痛下决心重新回到校园的原因。邦咯渔歌的成功演出结束后,我开始了人生的另一个轨迹,走上了追求科技的探索之路。

 

李国民

20171225    (刊登在20188月《青春的实验》)